社会贷款增长8.5%,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有效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1-15 12:20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经济新闻》发表记者项佳英撰文称:“社会贷款数量增长8.5%,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有效。”文章称,人民银行11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社会贷款余额、广义货币(M2)余额、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5%、8.2%。同比分别增长6.5%和6.5%。尽管10月是传统信贷“小月”,但M2、社会贷款规模等关键金融指标保持适度增长,为促进经济复苏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数据显示,10月末,社会贷款余额437.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前10个月社会融资总额增加30.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83万亿元去年同期。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所所长田旋表示,国债、专项再融资债等政府债券的快速发行和企业债券发行的热度,是社会和财政规模增长的重要支撑。据市场人士测算,今年1-10月累计发行国债金额约2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近4万亿元,企业债发行融资规模也超过去年同期。 “2025年超长期国债专项发行规模由去年的1万亿元增至1.3万亿元。”发行时间比去年提前了约1个月,发行完成时间也相应提前,体现了财政对经济增长和需求拉动增长的支持,促进了经济规模的扩大。上述人士表示。信贷方面,人民币贷款余额270.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5%。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97万亿元。“10月是信贷紧缺月,国债快速频繁发行对贷款也有一定替代效应。”专家指出,当前经济管理面临需求不足等挑战。增加公共债务发行规模可以支持大项目和国家战略的实施,增加需求,支持经济。金融是经济的反映,信贷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实体经济不同部门和行业的资金需求变化。从新增贷款的方向看,近年来,新动能相关贷款持续快速增长。小额信贷余额35.7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9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9%,明显超过各类贷款平均增速。专家指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增长动力正在从传统部门转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部门,这一趋势在信贷投资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动能相关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体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经济活力的提升也可以从其他数据得到印证。 10月末,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 M1余额112万亿元,增长6.2%前一年。 “10月M1与M2差距为2个百分点,明显小于去年9月。”招商协会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就反映了这一点。出现一些积极迹象,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个人投资和消费需求复苏等。与此同时,利率仍然很低。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0个基点。新增个人抵押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去年同期下降约8个基点。总体融资成本较低是财务状况相对良好的重要体现。董小苗分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降低社会金融总体水平规模成本,为企业解除困难,给企业信心。这不仅可以让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研发,以稳定发展,也有助于激发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总体来看,专家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立场依然有利,为鼓励物价合理回升创造了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数据显示,近年来,日本M2和社会金融规模年均增速普遍超过8%,比同期名义GDP增速高出约4个百分点。社会和财政成本仍然很低,利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的 5% 左右。 “根据理论和国际实践经验,货币政策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去年,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政策调整了四次。今年5月,政府宣布了一揽子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将不断显现,政策的积极效应将不断积累。 ”业内专家表示。专家还表示,虽然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边际效率已大幅下降。还应关注过度货币宽松的负面影响。我们要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力度和节奏,继续坚定支持实体经济。 (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