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惠民惠企,打造服务中心”实践项目展示③湖北省“工会+”多维度协同化解纠纷矛盾新机制,合作构建保障职工权益的坚强网络
目前,由省委法政办主办、京中网(湖北日报网)承办的“构建法治服务轴、惠民利企”最佳实践项目公关暨展示活动正在进行中。该项目旨在深入学习、弘扬和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推进实践性、服务性、保障性支撑点建设。使国家权利惠及人民和公司。
自这项活动开始以来,各个地方机构提出了建议并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解决群众和市场主体关心的法律问题的具体务实举措。
今天推介的特色登记实践项目是湖北省总工会引进的“湖北省‘工会+’多元协作和纠纷化解新机制,构筑职工权益坚强保障网络”项目。
湖北省总工会大力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职工最关心的劳动争议为切入点,创新构建和深化“工会+法院+检察官+人事/社保+司法”多联动的矛盾化解机制。五年来,劳动部“工会+”模式共调解劳动争议案件4万多起,解决率超过70%,调解率达70%以上。金额超过5亿元,实现了“党政认可、员工满意、企业利润”的共赢。
2025年5月,黄冈市黄州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法院+工会”成功解决了一起拖延多年的案件,双方都向工作室送来了锦旗。
多层次推进,构建协同治理格局
准确聚焦党政关切和职工关切,推动形成党的导向委员会站、多方协同、整合资源、合力成力。省总工会主要领导带队赴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人事厅等各部门进行调查立案省社保办、省司法部,开展并推广“工会+”系列活动。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彻底消除劳动争议诉讼、调解、劳动法律监督和工会司法监督的耦合机制,推动“谈判、调解、仲裁、诉讼、协助、执法”全链条一体化、一体化运行。中央政法委将武昌区“诉调结合解决劳动争议”评价为全国“枫桥工作法”,湖北省2市州、5县入选全国“枫联桥”培育示范点。宜昌市“七一”劳动法入选全国总工会首批10条典型经验之一,11个地方的做法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创新的例子。 《人民日报》、《劳动日报》等报刊多次报道。
2025年5月,黄石市阳新县通过“人社保+工会”协作机制,将调解阵地移至企业最前线,成功化解工伤事故案件,保障合法权益,依法支付职工工资。
优质高效运行,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从“工会+法院”之间的诉讼、调解联动,扩展到“工会+人社”之间的仲裁联动,联动“工会+检察官”、“工会+司法”等,共同发文,建立规章制度,逐步实现“工会+”在市地级的全覆盖,不断扩大化解各类纠纷的“朋友圈”。在第一个到2025年上半年,国家工会将调解1万多起劳动争议。秭归县“法院+工会”解决11名农民工拖欠工资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的拖欠工资纠纷典型案例。武汉市硚口区“法院+工会”高效化解一起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工资纠纷案件,被评选为全国“总公司对总公司”典型案例。鄂州“一封信、两封信”及法院建议书与140起职工社保诉讼的解决挂钩,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的10个劳动法律监督典型案例之一。
2025年9月,省总工会、省人社厅联合开展举办全省首届劳动人事纠纷调解员、仲裁员职业技能大赛,有效推动“辛迪卡托+”调解队伍建设。
强化基础支撑,推动基层提质赋权。
部总工会、省委政法委联合发文,共同推广工会实践“枫桥经验”。目前,市、地两级工会调解资源全部集中在同级综合管理中心。同时,在职工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服务室106个,在法院、社会人力资源机构、司法机构设立法律服务站369个。设立517个法律咨询角、法律咨询柜台、劳动争议调解室、法律援助接待处工会和司机住所的职位。襄阳市工会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认定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法院、检察机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对工会监督调解工作的专业支持和工作指导,通过联班、集中培训、网络教育等方式,完成县级以上和各大企业工会监督员、调解员的全面轮训。
2025年9月,省总工会组织“送法进站”活动,邀请家政工维权领军律师、“工会+”调解员吴胜利律师,面对面为工人讲解劳动法规外卖。
注重保障法治,筑牢和谐基础和双赢的结果。
切实发挥法律赋予的立法参与权,确保实践成果及时体现在地方立法中。会同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修订《湖北省工会法实施办法》,首次将通过“工会+”解决劳动争议的各类解决办法纳入地方性法规,2024年出台《湖北省工会劳动法监察条例》。 “信、两文件”的行动,工会的劳动法律监督提醒、建议和意见,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固化下来。发挥法治力量“强化”职工权益保护,工会监督与司法监督合作机制被纳入地方法规首次。
(项目单位:湖北省总工会)